关于《大面》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1、《大面》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名《代面》,原名《兰陵王入阵曲》。此舞歌颂了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他勇猛善战,而面貌秀丽如同女人,因为担心不够威武,不足以震慑敌人,所以打仗时就戴上假面。在一次与北周的战斗中,本来处于危机的北齐军由于高长恭的出现,大获全胜。
2、浙京此次创排的京剧《大面》主要讲述了历史上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在生父被杀、生母被夺的环境下忍辱负重、浴火重生的传奇故事新登上王位的齐主残暴荒淫,将自幼习武的兰陵王驯化为宫廷乐坊的美优伶。
3、这部作品又被称为《大面》或《兰陵王入阵曲》,其内容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英勇事迹紧密相连。兰陵王因其俊美的外貌不足以威慑敌人,故在战斗中常戴一狰狞面具。这一故事被巧妙地融入歌舞戏中,通过舞蹈、音乐和表演,再现了兰陵王战场上的威武形象。
4、唐代歌舞戏,又作代面。取材于历史故事。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戴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军。
5、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以点代面的意思
以点代面 【发音】yǐ diǎn dài miàn 【解释】用一个点代表一个面,指用片面代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区别于“以点带面”。
以点代面代面:用一个点代表一个面,指用片面代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以点带面: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方的工作。
以点代面的意思是把办事情的着力点放在具体的各个点上,通过各点的实施达到整个层面实施的目的。【发音】yǐ diǎn dài miàn。【出处】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示例】当领导必须坚持点面结合,善于以点带面。
什么是歌舞戏?南北朝时期有哪些曲目?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1、歌舞戏(song-dance drama)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766~801)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
2、歌舞戏出现在南北朝末。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
3、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4、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延展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1、代面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燕乐。脸谱简介 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代面,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代面,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2、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燕乐。燕乐也写作「宴乐」、「讌乐」。隋唐以前,燕乐本指宴请宾客时专用的宫廷音乐,后来逐渐成为宫廷中与雅乐有别的俗乐之总称,在宴饮、游乐、欣赏、礼仪等场合演奏。
3、燕乐。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燕乐。燕乐在古代又被称为“宴乐”,是在宴会上提供娱乐欣赏的歌舞音乐,在进行表演时演员会在脸上配戴面具。戏剧脸谱是京剧的脸谱,用来代表不同的角色。历史渊源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戏剧,现已发张到大小三百多个剧种,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4、最早出现于隋朝的燕乐。相信大家对戏曲表演的脸谱一定不陌生,因为我们国家著名的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等。在我国历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也占有一席之地。而最早出现戏曲脸谱的,是隋朝燕乐。
脸谱起源于哪个朝代?
1、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公元550年),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
2、中国戏曲演出舞台上的脸普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强盛于唐朝时期的歌舞表演戏。那时候叫“驷马桥”、“代面”。那时候北齐佞臣高澄的第四子——兰陵王高长恭就曾戴着“驷马桥”(面罩),在晋阳惨败匈奴。后,将领连声歌唱《兰陵王入阵曲》,赞颂兰陵王的福报。
3、脸谱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大约在公元550年的北齐时期,形成了初步的戏剧脸谱形式。面具的演变 最初的戏剧表演者使用面具来强化角色的形象。例如,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因相貌俊美,不足以威慑敌人,故在战斗中戴上面具。
4、关于中国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有几种说法: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的歌舞剧,又称为起源于中国隋代的燕乐,起源于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在舞台表演时用于化妆造型艺术,形成了现在的京剧脸谱。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
5、脸谱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代面(假面歌舞)”,后经不断演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脸谱艺术,并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脸谱具有严格章法,各种人物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六分脸、太监脸以及小妖脸等。
代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代面试是什么意思、代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