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装甲部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装甲部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英雄连电脑不进攻,玩游戏时,电脑的装甲部队全部窝在家里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和电脑的级别、地图有关。电脑在没有最佳进攻路线、兵力不成规模的时候会龟缩不动,而且电脑喜欢玩集群多兵种配合进攻、快攻,这与电脑的级别有关;还有就是地图。攻守地图如里昂、阿克罗斯河电脑在断桥没有修好时不会动,一旦哪个桥修好就会一窝蜂地拥过去;
除了主战坦克,陆军装甲兵还装备有哪些装甲战车?
除了主战坦克,陆军装甲兵还装备有步兵战车、两栖突击车、水陆坦克、装甲输送车、装甲侦察车和装甲指挥车等。
步兵战车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目前装备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0多个。它使步兵既能乘车作战,又能下车战斗,下车后的步兵还可得到车载武器的火力支援。步兵战车乘员一般为3人,载员6~8人,战斗总质量13~30吨。步兵战车通常由车体和炮塔构成。车载武器由火炮、反坦克导弹和并列武器等组成。大都采用水冷发动机和扭杆式悬挂装置。最大公路速度,履带式为65~82千米/时,轮式为85~105千米/时,多数具有浮渡能力,水上最大速度一般为6~8 千米/时。
两栖突击车是供抢滩登陆作战使用,能在海上行驶、抗风浪能力强、以海上使用为主的战斗车辆。这种车辆体积大、动力装置功率大、水中机动性好,有较高的水中行驶速度。其代表车型有美军的AAV7两栖突击车以及AAAV两栖突击车。
水陆坦克是兼顾水、陆两种作战使命,以陆上使用为主,水上只用以克服内陆江河湖泊等水障的两栖车辆。其水上机动性较两栖突击车差些,但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方面发展比较均衡。
装甲输送车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车体一般由钢板或铝合金装甲板制造,能防炮弹破片和1 000米距离内的枪弹。装甲输送车乘员2人,战斗总质量10~15吨,可载15名土兵。它设有小型单人炮塔或指挥塔,动力装置前置。履带式的单位功率为15~20千瓦/吨,最大行程500千米,最大公路速度可达65千米/时,能水上自浮,水上速度为5~9 千米/时。
装甲侦察车是配有侦察设备的装甲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实施战术侦察,装备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根据不同的任务装备不同的武器。车辆总质量一般为6 ~16吨,采用钢板或铝合金装甲,防护性能较好,机动性能强,一般都安装有现代化的侦察观瞄设备,如小型战场雷达、热像仪,有的还携带小型无人侦察飞行器。
装甲指挥车通常由轻型装甲车改装而成,注重通信联络,一般配备团以上机械化部队或坦克部队的指挥部门。这种车辆通常装备有用于自卫的机枪及其他轻武器,并安装有发电设备和多部无线电台,指挥舱内可乘坐2~8人。
二战德国党卫军的装甲部队和国防军的装甲部队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强悍一些?
文/战情解码
国防军装甲部队是德国正规武装力量,而党卫军的装甲部队则属于希特勒的私人武装力量,这也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德国国防军装甲部队最早组建于1935年,而党卫军装甲师的成立时间则要晚得多,而且他们大多由装甲掷弹兵师改建而来。因此从成立时间上看,国防军装甲师也算是党卫军装甲师的前辈。
基于多年的装甲兵研究经验,古德里安率先提出了组建装甲师的构想,但直到希特勒上台后,这一提议才得到了足够的支持。1935年,德军先后成立了三个装甲师,而这三个装甲师也成了德军最早的装甲部队。随后在1938年和1939年,德军又先后成立了三个装甲师和四个轻装师,这样德军装甲部队的总数增至10个师,但直到法国战役结束,德军才进一步扩充装甲部队。由于数量太少,装甲师成了军中的“稀罕物”,而装甲师的师长位置也成了德军将领趋之若鹜的热门。当年隆美尔就曾主动要求担任第7装甲师的师长,但他的请求被人事部门毫不犹豫地拒绝,最后还是在希特勒的干预下,隆美尔才如愿以偿。
早期的国防军装甲师主要由两个坦克团和一个机步团(两个营)组成,随后国防军装甲师的编制经历了多次改组,而到了苏德战争前,这些装甲师大则由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机动团(两个营)组成。除此之外,德军装甲师通常还会有自己的炮兵部队,有时甚至会专门配属一个机动炮兵团。1943年是国防军装甲师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党卫军装甲师集中爆发的一年。这一年国防军装甲师的数量达到了27个,而党卫军也组建了自己的装甲师,但此后国防军装甲师开始逐渐减少,而党卫军装甲师的数量开始爆发式地增长。在武装党卫军装甲师成立之时,德国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此时党卫军装甲师的坦克团通常有两个营,即一个四号坦克营和一个“豹”式坦克营,这与早期的国防军装甲师有着明显的不同。
党卫军装甲师的名气虽然高于国防军装甲师,但二者的战斗力根本难分伯仲,因为这两支队伍中都有着一些王牌部队。比如,第11装甲师就有着“鬼怪师”的称号,它甚至曾得到过巴顿将军的赞誉。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闪击西欧,国防军装甲师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从德军在1943年以前取得的战绩来看,国防军装甲师的战斗力也不会弱于党卫军装甲师。而对党卫军装甲师而言,由于它的士兵普遍是纳粹狂热份子,所以会在战斗中显得非常疯狂,这样他们也有着不俗的战斗力。
15式坦克装备部队有哪些意义?
15式坦克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陆军坦克首次具备空地打击能力,尤其是搭载无人机已经成为坦克主流的今天,15式坦克的打击范围得到大幅度提升,无人机可以为远程导弹提供中继制导—反坦克车可以在数十公里以外向敌精确射击、掩护15式坦克突击—战术应用全面更新;
坦克传统光电观察系统只能实现地平面战场观测,而空中无人机实现战场的曲率观测:坦克提前释放车载轻型无人机让坦克车组乘员/战场网络获悉整个战场态势以及敌目标动态,从而引导坦克用坦克炮发射各类弹药,增强坦克战场生存能力;
目前,法国曾经给“勒克莱尔”主战坦克配备两种车载轻型无人机系统:它们都是旋翼无人机,采用有线控制的四旋翼车载轻型无人机和采用无线控制的共轴反转双旋翼车载轻型无人机;俄罗斯计划给T-14“阿玛塔”主战坦克配备车载倾斜发射装置发射的“Eye”/“Glaz”车载轻型无人机,它能够最高飞到300米,利用本机携带的高分辨率摄像头侦察前方战场目标情况,利用无线传输装置将战场态势回传T-14主战坦克,从而能让T-14主战坦克车组乘员方便了解战场即时信息;
15式出口型VT5坦克配备“金雕”5A无人机:它是四旋翼车载轻型无人机,采用无线控制传输信号方式,具备较远的航程和机动范围。借助这款无人机,VT-5坦克可以在更远距离看清周边态势,并锁定要打击的目标。使用105毫米炮射导弹时,VT-5坦克借力该型无人机能够大幅度增强其打击力和战场生存能力;
尤其在高原绵延起伏的地形中,15式搭载无人机具备“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先敌歼灭”的优势:无人机提前为15式集群侦察/收集/定位敌方目标态势,传输战场态势,建立最佳打击方案(弹药选择权),从而完善战场中/远程网络;同时,它可以将敌数据传输给其他战场支援火力,包括远火/重榴/空中打击等,15式坦克也变成了信息战的一部分——由于火力/速度/防护的完美结合,这个无人机平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完成战场情报旅的指定工作;
此外,如果在无人机上装载弹药还可以完成定点狙杀/反狙击/攻顶/反无人机等任务,减少战场反坦克火力/战场的威胁——这等于让15式坦克具备了狙击手/反狙击手的作战能力:使用坦克炮对特定目标进行狙击——这在城市作战中很有战术意义。
15式为对付阿三量身打造,中印边境及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沟壑,地形复杂,道路蜿蜒曲折,海拔高,温度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
首先,坦克要便于运输,且战端一开要快速部署。15式坦克约30吨出头,这个重量,我国空军未来的新中运(或许运30)便可以运输,运20估计可一次运输两辆,甚至可以空投(瞎猜的)。在西南高原地区,从机场到战场部署需要火车、坦克运输车,火车运输条件差,运输车大小取决于坦克大小,道路条件决定运输车好不好走,山路坡度大,道路崎岖,对坦克运输限制极大。如果开战,西南边境路程遥远,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部署,轻坦便有优势,如此,在战争打响的第一时间,坦克便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场。
其次,在高寒地区,坦克发动机功率大打折扣,难免需要大马拉小车的匹配,在现有国产发动机选型匹配时,坦克的功重比肯定小,因此,同样的发动机,为保证坦克的发动机功率输出,坦克车重受限,肯定比99/96要小很多。
再者,复杂地形通过能力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15式采用了国内少有的底盘液压悬挂系统,可以自由的调节行程,灵活调整车体高度和纵倾,实施坦克的前后左右自由俯仰,对复杂地形拥有更好的通过能力。这种悬挂还可以让坦克拥有更加优秀的火炮俯仰角,让坦克在面对山地丘陵地形时候更加从容。
由于受限于重量,15式坦克主要武器装备一门105毫米带热套的膛线炮,3000米距离具备穿甲能力。虽然与现役主战坦克120/125毫米坦克炮的打击能力相比,15式坦克105毫米的主炮很显然威力要小一些,但火力防护能力只是相对的,70吨的阿琼坦克在高原山区挪个窝都费劲,50吨T90也不会来去从容,姿势还没调整好估计都挨了好几炮了!新研发的105毫米坦克炮的打击能力火力也不弱,而反坦克导弹的配合使用很明显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15式坦克的第二武器装备包括安装在炮塔顶部的一个远程操作武器站,装备一门12.7毫米机枪和一门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同时装有现代化的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风传感器、炮手热瞄准具和指挥官全景热瞄准具,红外热视仪允许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攻击目标,还具有全景视野,允许指挥官在战场上进行全方位监视,而不受炮塔运动的干扰。
如果在平原大纵深作战,15式坦克无法和任何一款主战坦克匹敌,但到了西南高原,估计没有任何一款坦克比15式坦克更适合了,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信息化部队、数字化部队都有什么不同?
四种部队类型四个陆军部队装备建设的指标,向更高级的建设目标不断攀升。过去说到摩托化,有轮式汽车可以搭乘前进,步兵行军再不用开动两条大长腿,称为乘车前进,下车作战,要求600米下车接战。比之二战以前,机动速度更快了,要知道那时能完成摩托化,只有强国才能做到。
当后发展国家终于完成了摩托车,强国的陆军早就进步到机械化。一切武器和装备实现了装甲化,部队装备以坦克和装甲车为主,所有的火炮和防空等重装务全部以履带式车辆为主,更奢侈,若问这得多少钱哪?以现在的价格而论,美军60亿美元才能打造一支机械化的步兵师,我国大致在160亿人民币左右。这一任务目标,美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完成,我军要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
当代军队的建设目标是信息化,各国建设的水平与完成程度不一样,强国建得快一点,但已有相当的距离。信息化突出的是所有的装备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真正实现空天陆海电磁网一体化,战场高度透明,发现目标即可摧毁。
致于数字化,是实现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基础前提,只有真正实现了数字化了的部队,才能实现部队的信息化。因为实现难度高,大部分技术还没有突破,所以信息化的任务,不论对哪一国家,都是摆在面前相当艰巨的任务。信息化究竟如何,只能说一个大致,还无法详细描述。比之机械化,只能说,信息化作战效率更高了。
摩托化步兵Motorⅰsed.Infantry
集结地场面宏大)
机械化步兵/To.mechanⅰⅰze.机械化
mechanⅰzed.toops机械化部队-成建制以坦克、装甲输送车辆或步战车实施机动作战、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为主要装备、二战和“机械化步兵师”得到快速发展。
配备有运输直升机中队、机动作战更加快捷)
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在陆、海、空、外太空、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是〔第四空间的角逐和博弈〕
美军称为:“数字化部队、用数字化通信系统武装的作战部队、通过改变信息传输方式来生成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单兵装备系统)
信息化+数字化将是未来作战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将是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作战模式也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哨兵小虎第819条回答。
一、摩托化。
摩托化部队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靠两条腿行进的步兵部队,把部队的行进方式从两条腿变成轮子。从而使部队适宜大规模快速的推进到指定地点。
他的代表运输方式就是大卡车,或者具备轻型防护能力的摩托车。
以上三种都是摩托化的部队,强调的是其运输的机动性。
二、机械化部队。
机械化部队主要是指具有重型装甲车的部队,比如坦克团、装甲师等。
主要是指部队在摩托化行进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重型反击火力,比如坦克、装甲运兵车、直升机等行进和作战方式!
三、信息化部队。
信息化部队是指在机械化粗狂的基础上,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整体优化和提升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这时的部队具备模块化组合的雏形,也就是说一个步兵营(连)可以直接申请坦克连或攻击直升机大队为其提供火力支援。
信息化就是做到了网络式的模块化指挥,比如,一个师级单位,师司令部可以直接跳过团级单位指挥到营、连级单位,而平级的步兵营、坦克连、炮兵连等单位,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通联,实战互相支援。
四、数字化部队。
数字化部队则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这一概念做细、做精到班、组以及单兵上。
一个单兵侦查到的战场态势,就可以直接提供到战役方向的指挥大厅,而指挥大厅则会把有用的信息,向所有的单兵作战平台(单辆坦克、连排级炮兵、在空直升机)进行推送,使每一个参与作战的军人都能掌握到第一手作战信息和态势。
就像,美军的抓捕本拉登行动一样,突击队员的所有行动,在白宫五角大楼办公室就可以直接看到!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摩托化、机械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世界陆军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见证着陆军这支传统部队的成长发展。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陆军的发展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发展的关口上,尚没有真正的信息化部队出现。
世界陆军的发展早在二战前期部分国家就已经实现摩托化,比如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到了二战末期,机械化部队开始出现,并成为世界陆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关摩托化步兵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差距,有必要解释一下。
国内的摩托化步兵与国外尤其苏俄的概念不同,我国的摩托化步兵实质上还是步兵,只是机动方式是通过解放车进行输送,大部分时间还是依靠双脚板行军。但是苏俄所讲的摩托化步兵实质上就是我们的机械化步兵,也就是以搭乘装甲车辆进行作战的步兵,这也是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本质上的区别。
机械化部队的范畴就有些大了,这其中涵括了几乎所有的兵种,举个例子,步兵实现机械化需要搭乘、伴随装甲车辆作战;炮兵实现机械化则需要实现炮兵部队的自行化,也就是自行火炮的装备比例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比例;陆军防空兵则是具备野战伴随防空能力,也就是使用机动式防空武器,能够脱离传统定点防空的局限性。
相比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的突击速度更快,火力打击能力更强,火力配置更加完善。作战效能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实现部队机械化是当前国际上主要阶段,甚至部分国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至于数字化、信息化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数字化部队和信息化部队在内涵上并不相同。两个概念最早出现的是数字化,也是美国人最早提出来,也是最早进行实践的。信息化部队才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范畴更加广阔,包含数字化的同时,还进行了相当大的拓展,是当前各国探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本世纪初期,美国提出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FCS),按计划在2022年完成,届时美军将组建15个FCS·UA战斗旅,至少装备1万辆FCS战斗车辆、3000辆FCS无人车辆和3000架无人机。但实际到目前为止,美国只进行了轮式的斯崔克快速战斗旅建设,所谓的FCS项目中最终也只停留在纸面上。
但随着单兵通信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以及立体通信网络的建立,数字化部队的雏形基本上塑造成型。通过集成式的通信指挥网络,实现了跨兵种之间的通联能力,从而实现了诸兵种间较为通常的通联能力,为联合作战或者合同作战打下基础,比如美国陆军作战呈现出步兵在后,火力主导的局面,步兵受阻后立即能够呼叫获得各种支援火力的精确支援。
另外一种全新的转型部队最具代表性就是中国的轻型合成部队,即以猛士系列高机动突击车为主要装备,使用较为完善的通信手段和平台拓展,打造了一直以猛士为核心的集机动、防护、火力打击为一体的快速突击力量。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猛士突击车可以在24小时内机动200公里,相比传统装甲部队60-100公里的机动距离提升了一倍还多。
伴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主战装备,信息化部队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它在指挥通信体制上到了传统的军兵种壁垒,通过通联的方式,实现机动、火力集成化,部队的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极大的提升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二战时期,美英苏德意日等强国军队,都配备有大量或一定数量的摩托化部队,主要就是步兵行军时,不必依靠两条腿的11路开进,而是乘军用卡车前行,且同时可以牵引榴弹炮等火炮,军卡大都是一举两用,较好地解决了步兵的行进速度,同时又解决了火炮的牵引问题,这样的军队就是摩托化部队。
机械化部队,是在摩托化部队基层上更进了一层,基本上淘汰了军用卡车,二战时步兵乘装甲输送车前行,当下则乘步兵战车,同时坦克、自行火炮、自行野战防空导弹、自行反坦克导弹,甚至自行突击炮等齐头并进,协同作战的单位就是机械化部队,机械化部队作战能力远超摩托化部队。
数字化部队,是指以计算机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信息链为纽带,使部队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从各种战斗、战斗支援到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最快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新一代部队。
基本上每个士兵都是一个战斗节点,可通过终端显示屏,指挥员都能看到士兵在战场上的态势,甚至能够直接指挥到单兵作战,数据链系统是其最强大的支撑,将改变未来战争的态势和战争格局,是当下稍于条件的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
信息化部队,机械化条件下,陆、海、空、天战场呈现独立存在的格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战场、作战行动的一体化,使得军种融合成为新型军队建设发展的走向与归宿,在新军事革命的催化下开始走向融合,多维立体、多战场合一是未来战场的基本形态。
信息技术、定位与制导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武器装备性能超越了传统的陆、海、空域界线,全球机动、全球到达、全球打击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军队发展的目标。
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表信息和地球环境信息尽收眼底,战场向太空的拓展,使传统的陆海空战场浓缩为一体,成为广阔无垠太空战场的垫脚石与踏板。
简而言之,信息化部队并不仅仅是单一军种,而消除了战场壁垒,融陆、海、空、天战场为一体,则是达成战争速决的通道。
信息化战争作战目的速决性,推动了部队编制、装备、行动的融合,而部队编制、装备、行动的融合,又促进了战场一体化的到来,信息化部队是发达国家经济条件好的军队所追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装甲部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装甲部队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