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克鲁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克鲁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克鲁格和马赛马拉哪个好?想去南非,有人又说克鲁格不如马赛马拉!~犹豫了?
马赛马拉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地区,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里野生动植物很多,大型猛兽猫科动物世界最多,克鲁格了解不是很少,如果你性格偏向探险性的,建议你去马赛马拉,可以感受一下马赛人的风俗。
东非狮子和南非狮子的区别?
南非狮骨架大,肩高更出色,四肢修长。东非狮稍矮,但是四肢也因此显得更加粗壮。另外,东非雄狮的流浪时间会更早,导致东非狮比南非狮更早熟。
东非狮子鬃毛好粗壮,南非狮子高大修长。东非的纯野生狮子更加精瘦矫健,毛皮较粗糙,更野性十足。东非狮子的体型比南非狮子小,鬃毛发达,颜色也更深。
1.体型差异。
东非狮子:学名马赛狮,成年体长153-270厘米,肩高80-90厘米,体重124-170公斤。
南非狮子:学名克鲁格狮子,成年体长235-320厘米,肩高92-123厘米,体重120-250公斤。
737 ng飞机有几个前缘襟翼?
737 ng飞机有4个前缘襟翼
737NG飞机前缘共有4块襟翼,位于发动机内侧的2块克鲁格襟翼。B737NG的前缘装置分为前缘襟翼和前缘缝翼。前缘襟翼放出时有一个档位(全放出位),前缘缝翼放出时分为两个档位(放出位和全放出位)。
后顶板的前缘装置信号牌面板可观察每块前缘襟翼和缝翼的具体位置。
二战期间,克鲁格元帅为何处处阻挠古德里安?两人有何矛盾,为何闹到了要决斗的地步?
古德里安与克鲁格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战爆发前,而两人矛盾的根源在于军事思想上的冲突。克鲁格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传统陆军的代表人物,其保守传统的作战思想自然会与古德里安的作战思想产生冲突。在在克鲁格的观念中,骑兵和步兵才是陆军中的主力,这使得他对古德里安的装甲作战思想打心底里反感。在古德里安大力发展装甲部队时,克鲁格就对此极力阻挠,两人也就此结下了梁子。在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人多次爆发激烈的冲突,发展到最后两人甚至要通过决斗来一决雌雄。
在“黄色方案”汇报会上,古德里安和克鲁格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摩擦。在会议上,克鲁格公开质疑方案的可行性,认为古德里安根本不可能到达马斯河,而这场战役的关键就在于古德里安能否突破马斯河并建立桥头堡。古德里安的性格本来就很直接,他听到克鲁格的质疑,直接回怼“最起码我的任务不会要你来代劳”。尽管古德里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两人的矛盾却没有因此化解,反而有有所加深。
苏德大战爆发后,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二装甲集群司令,与第三装甲集群一道同归第四集团军节制,然而造化弄人,克鲁格被任命为第四集团军司令,成了古德里安的顶头上司。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古德里安率领他的装甲集群不顾一切地向“飞驰”,从苏德边境一直突进到斯摩棱斯克。在这期间,克鲁格数次命令古德里安停止向前,原地等待滞后的步兵。古德里安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克鲁格根本不懂坦克战术,为此直肠子的古德里安经常与克鲁格发生争吵,两人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
“台风计划”失败后,中央集团军司令包克被免职,而克鲁格接任了司令一职。此时,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已经升级为第二装甲集团军,他也成了新集团军的司令,但是随着克鲁格的晋升,古德里安再一次成了克鲁格的下属。进攻莫斯科失败后,希特勒严令德军不准后退,而古德里安认为撤退才是最佳的选择。克鲁格上任后,坚决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于是两人的意见再次相左。在这一背景下,一场突发事件让两人的矛盾瞬间激化。12月底,第二装甲集团军下属第10摩托化师遭到苏军围攻,不得已放弃原有阵地向后突围。针对这一事件,克鲁格坚持认为是古德里安向第10师下达的撤退命令,于是克鲁格罢免了古德里安的职务,为此两人在电话中也大吵了一架。
此事过后,克鲁格与古德里安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古德里安对克鲁格更是嗤之以鼻。1943年,在堡垒行动作战会议上,古德里安与克鲁格再次相见,这一次两人不但没有握手言和,反而闹到了要决斗的地步。身为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反对曼施坦因的堡垒计划,而克鲁格则是这一计划的坚定支持者,于是两人再次发生激烈的争论,到最后这场争论演变成了个人恩怨,气急败坏的克鲁格要求与古德里安通过决斗来分输赢。在希特勒的阻止下这场闹剧并没有发生,但两人直到去世也未能握手言和!
文/战情解码
我是优质军事答主战情解码,欢迎关注留言!
克鲁格元帅和古德里安大将最根本的矛盾在于作战理念上的不同,古德里安是新型的装甲战术的倡导者,而克鲁格则仍旧坚持传统步兵战略战术,尽管在西线战役中克鲁格认识到了装甲战术的威力,但是他显然无法做到古德里安那样透彻,两人截然不同的作战思想和同样刚强的性格必然会导致军事指挥上的矛盾,而且两人还是上下级关系,古德里安接受克鲁格的领导,产生冲突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在苏德战争初期,古德里安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克鲁格是第4集团军司令,是古德里安的上级,古德里安经常不顾克鲁格的命令向装甲集群下达他认为是正确的命令,不管命令到底谁对谁错,在克鲁格的眼里古德里安是一个不服从命令的部下,对古德里安的印象非常不好。而古德里安也不喜欢这个上级,认为他对装甲部队的作战一窍不通。直到此时,两人虽然互相看不惯对方,但远谈不上仇恨,在面上还是说得过去的。
两人矛盾的加剧是在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战役期间,当时克鲁格已经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矛盾的缘由是第10摩托化师在苏军的反攻下不得不放弃切尔尼进行局部的撤退,此前希特勒亲自下达了原地坚守的命令,克鲁格认为是古德里安提前下令让部队撤退的,遭受进攻只不过是个借口,古德里安则据理力争,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克鲁格向元首报告了此事并请求解除古德里安的职务,最终古德里安被解除了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古德里安在这件事上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克鲁格的错误的主观判断所致,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
至于决斗的事情,已经是1943年的事了,当时古德里安被希特勒再次启用,任命为装甲兵总监,两人在谈论“堡垒计划”的军事会议上相遇,两人彼此都对对方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克鲁格请古德里安到一间房子里进行了谈话,显然这是一次不愉快的谈话,克鲁格指责古德里安的态度,而克鲁格也没有对1941年12月的事件向古德里安表示歉意,两人再次不欢而散。
没过几天,克鲁格就向希特勒写了封信,要求与古德里安进行决斗,请求希特勒作为中间人。希特勒是不允许将军们之间进行决斗的,他希望这件事可以大事化了,最终劝说古德里安给克鲁格写封信,以缓和两人的关系,这才作罢。
1943年5月,库尔斯克会战爆发之前,在幕尼黑举行的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德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再次要求希特勒放弃“堡垒计划”,他的观点是让“让苏联人王牌出尽再反击”。而奉召回国参加会议的前线主将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当时在座,会议休息期间,陆军元帅克鲁格主动向陆军大将古德里安伸出手去,试图和解。
(古德里安)
不料古德里安根本没理这个茬子,在众人面前完全无视了军衔比他更高的这位军界前辈,克鲁格大怒,私下里对古德里安的参谋长托马斯上校说:“请转告古德里安大将,我请他跟我到隔壁房间去”,军阶较低的托马斯照办了。
气得满面通红的克鲁格在房间里质问古德里安:“您为什么做出如此不友好的举动”?后者毫不客气:“元帅阁下,这很容易回答,两年前,您向元首告我的黑状,您令我被解职,并使我的健康受到损害,我认为这个理由足够了,您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同情”!
(克鲁格)
古德里安所说的两年前,好像是指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其实已经是1942年初的2月21日,纳粹德军的闪击战在莫斯科城下遭到挫败,被苏军追击的第二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坚持后撤整补,以保持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而刚刚接替包克元帅升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的克鲁格奉行希特勒决不后退的指导思想,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由于古德里安单方面命令部队继续后撤摆脱苏军的合围,致使克鲁格策划的反攻计划流产,恼羞成怒的克鲁格再次指责古德里安谎报军情,并威胁古德里安说要把他的情况报告元首,因为克鲁格知道古德里安已经失去希特勒的欢心,古德里安否认了这一指控并要求辞职。
(古德里安在前线)
然而还没等到他拟好辞职电文,克鲁格抢先一步请求最高统帅部免去古德里安的职务。笔者的感觉是,之前两人基本同级(克鲁格是第四集团军司令),突然变成上下级之后,互相有些敏感和误会。
希特勒派遣自己的副官施蒙特将军专程到前线调查,施蒙特也基本弄清楚古德里安并无大错,但是希特勒对古德里安抗命的态度已然非常不爽,仍然就坡下驴将其解职。本来不想离开部队的古德里安弄巧成拙,真的就被打发回国赋闲了一年多,由此认定是克鲁格恶人先告状(克鲁格随后也撤退了150公里),俩人的梁子就算结下了。
在幕尼黑被古德里安抢白后,克鲁格不打招呼就离开了房间,几天后已经升任希特勒副官长的施蒙特给古德里安送去了一份书面挑战,克鲁格在信中要求跟古德里安进行一场“手枪决斗”,并且指定的决斗助手居然是希特勒本人。而希特勒原则上是禁止任何形式决斗的,他让施蒙特转交挑战书的同时,也下达了不许决斗的命令,于是二战德军史上奇特的一次高级军官决斗事件被中止了。
看不明白吧?其实很有点意思,克鲁格明明知道希特勒不允许决斗却故意选择他为助手,其实是想告诉希特勒,当年要拿掉古德里安的是你不是我,我现在是“背锅侠”,你不能看热闹;而希特勒派施蒙特送达挑战书,是因为施蒙特在解职事件中对古德里安抱有极大同情,两人私交甚好,必然会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消除误会。
(克鲁格)
其实,古德里安特别愤怒和迁怒克鲁格的另外一个理由,是这次解职使他丧失了未来封帅的可能性,并且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古德里安对希特勒的忠诚度显然更高,自然不服。因为克鲁格始终被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所包围,尽管他没有直接参加1944年的“720事件”,但显然是知情者。
1944年8月19日,被解除西线德军总司令职务的克鲁格,因为担心受审受辱而自杀,估计曾经有想到过,古德里安已经是陆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军“荣誉法庭”的法官之一。
摘要:古德里安和克鲁格之间的将帅不和,并非是私人恩怨,主要还是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乃至于是对战争形势和未来思考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
说起德军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古德里安最高的军衔是大将,并未进入元帅的行列,而且他本人性格非常直接,甚至希特勒本人的问题也敢于直言犯谏。这也导致古德里安在军中的人缘并不好,尤其是和德军元帅,后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京特·冯·克鲁格关系极差,二人甚至在希特勒面前要求决定,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让我们今天来一一捋顺。
关于两人之间身份的矛盾
克鲁格名字里有个冯字,而但凡有这个字的德国人,多半是就是贵族出生,而德国贵族中一多半又是世家军事贵族,简单说就是祖祖辈辈都是职业军人。这样出生的克鲁格是绝对看不起下层军官家庭出生的古德里安,哪怕古德里安是一个坦克战天才,出生高贵的克鲁格在从心底是很蔑视这种突然蹿红的低级军官,这就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鄙视链,家里穷的孩子哪怕成绩很好,有时候也容易被瞧不起。
两个人身份上的这种差异,造成了在具体战争过程中处处对立,互相掣肘的情况,下面我们接着说。
在战术思维上的矛盾
由于克鲁格出生于上层贵族军事家庭,而且参加过一战,所以他战争思维和他上百年的贵族传承一样,都是非常古板和守旧的,还沉浸在一战大炮堑壕的战争模式中,拒绝认同新的装甲兵战术思想,也就是后来的“闪电战”。实际上在大部分贵族高级军官中都有这样的保守军事倾向,但是这些军人往往在德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希特勒在战争发动初期也不得不倚重他们。
而古德里安是底层军官依靠赏识提拔起来的,不受贵族守旧思想的影响,战术思维活跃大胆,甚至是突然奇想,在装甲兵战术应用上很得希特勒的青睐。这样在古德里安获得更多的装甲兵部队领导权时,必然就触怒了这批贵族军官的权利,将帅就算不爱钱,也绝对爱兵,你分他的兵力就是要他的命,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克鲁格在一些具体指挥问题上同时和古德里安作对了。
在战争战役中的矛盾
当然仅仅是这样的矛盾,也还不至于决斗,毕竟当时下层少壮军官和世家贵族军官之间的矛盾很多,巧就巧在,在进攻欧洲和法国战争期间,以及在后来的苏德战争期间,克鲁格都是曼斯坦因的直接上级,这样就导致双方对战争和战役的观点直接对抗起来,而且一个是年轻气盛自恃才高,一个是贵族又是领导,双方都不肯相让。
虽然在马斯河战役,以及后来的斯摩棱斯克战役都证明了古德里安的确是坦克战天才,他的计划至少在战争初期帮助德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在功劳面前,克鲁格也只有隐忍不发,但是这口怨气是没消的。而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前夕,也就是关于堡垒计划的战役执行方案上,因为形势对德军相当紧迫,双方的矛盾又激化了。古德里安希望在东线进行机动防御,这在战术层面上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而克鲁格则希望进行大举进攻,双方进而产生激烈冲突,乃至于要进行决斗。
据说克鲁格劝说希特勒和苏联和谈,转而集中兵力对付美国和英国在东欧的登录,而希特勒表示需要一场大胜才能谈判,这可能是克鲁格力主集中90万人打一场大仗的原因了。虽然克鲁格早已看透了德国无力同时在两个战场作战,但是无奈他的忠心只能和第三帝国的战争阴魂一起被埋葬了。
所以克鲁格和曼斯坦因的将帅不和,并不在于双方有什么私人恩怨,而是家庭、背景、以及所处的指挥级别和对战争的思考不同所造成的的。
那么今天的话题就到此结束,请问你更赞同克鲁格和曼斯坦谁的观点呢?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从古德里安创建装甲军到后来的战场,和他意见相左的高级军官差不多近7成,包括老上司克鲁格元帅、隆美尔元帅,曼施坦因元帅,甚至包括希特勒。尤其从占领法国以后,古德里安与希特勒的矛盾似乎尖锐起来,直到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两人因战略冲突直接爆发了大争吵。
希特勒的元帅共27名,全部都是一战的老人,这些人打了一辈子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战场。这27名元帅中有十二名拥有贵族的头衔,十七名参谋学校毕业。克鲁格的父亲是一名有着贵族身份的陆军中将,虎父无犬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卢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1921年晋升少校,1927年晋升中校,1933年晋升少将,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棋逢对手——法军戴高乐将军别来无恙。该来的还是会来,法军戴高乐将军组建的坦克师与德军克卢格第四集团军的坦克师激战了三天,终于被有轰炸机群掩护的德军击败,被迫经拉昂向南退却。英军部队对阿拉斯两侧的德军实施了强有力的反冲击,均被克鲁格打退。并使比利时投降。1940年7月19日,克鲁格被晋升为德国元帅。
进攻苏联,初入苏联,德军战果辉煌。但苏联那种疯狂的反突击也使德军伤亡惨重,在此期间,克鲁格和古德里安经常因为进攻速度的快慢而争吵,克鲁格要求稳重一点,尽量形成一条完整的战线,但古德里安却要求尽快的推进,还说克鲁格是个老顽固,根本不懂坦克战术,为此,两人关系不断恶化。当时,严冬的莫斯科已经让人员的非战斗损伤直线上升,因而古德里安建议部队后撤等度过冬季之后再进行反攻。但克鲁格的却更希望遵守希特勒的意见,即使抗命将军队后撤了一百五十公里,但总体上还是遵循希特勒的固守计划。此事件导致古德里安愤然离职,也导致了德军防线被直接打穿,对于德国来说,这两点对战争而言都是致命的。
古德里安从未担任过元帅级的职务。他担任过最高的职位是陆军代参谋总长,不过他到任时,这个职位几乎已失去全部的指挥权及大部分的威望了。他的三位前任事实上比他升元帅的可能性还高〔陆军前三任参谋总长分别是:柏克、郝德尔,及柴茨勒〕,因为他们至少还是真除的参谋总长,但是这三人也未升元帅。在二战中随着德国战果的顺利扩大,纳粹高级将领中许多人都膨胀了都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古德里安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期随着战争的节节失利,古德里安选择“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克鲁格的部下,不光不听克鲁格的,连希特勒的话也不听。古德里安提出,现任德军总参谋部的人员都已经久离战场,对前线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不能很好的制定作战计划。应该由前线的指挥员替换参谋部人员,让参谋部人员到前线经受战火的锻炼。这一说法,惹火了参谋部的哪些元老,纷纷在希特勒面前排挤古德里安,认为古德里安在为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寻找借口。希特勒一气之下将古德里安驱逐出现役队伍,编为预备役在二战中。后来又被希特勒重新重用,但是依旧和希特勒不对付,甚至在争吵中再次被撸去总参谋长的职务。所以古德里安被解职与克鲁格关系不是很大,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
法莱斯战役的失败到底应该由克鲁格元帅负责还是希特勒负责?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下当时的诺曼底地区的战略形势,当时德军据守在从卡昂到阿夫朗什一线,即瑟堡半岛的根部,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防御线,能以较短的战线来将盟军封锁在这个半岛里。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条战线是无法长期坚守的,德军在诺曼底的损失非常大,这主要是由于盟军轰炸机和舰炮的双重打击,任何陆军这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中做长久的坚守,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尽量迟滞盟军的突破,以便争取时间在后方建立一道新的坚固防线,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节省兵力为第一要点。
当时诺曼底地区的德军指挥官龙德施泰特元帅(西线总司令)和隆美尔元帅(B集团军群司令)都要求希特勒批准西线德军的后撤,他们的防线已经支离破碎,隆美尔甚至向希特勒提出了结束战争的请求,结果希特勒解除了龙德施泰特元帅的职位,隆美尔也遭到空袭而离开指挥岗位,代替他们的是克鲁格元帅,他是带着不准撤退的命令而上任的。
克鲁格元帅的到来并不能给诺曼底的德军带来什么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缺少的不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是后勤补给和新锐部队的增援。随后由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从阿夫朗什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并向南迂回德军的后方。希特勒严令克鲁格元帅必须发起反击,重新占领阿夫朗什切断突入德军后方的巴顿部队的后勤补给,孤立这支部队。利用新到达的步兵师克鲁格将前线的装甲师替换下来,在后方集结了一支拥有500辆坦克的装甲兵力,他们将向阿夫朗什发起进攻。能在盟军的狂轰滥炸下调动如此规模的装甲部队体现了克鲁格元帅的非凡能力。
进攻如期发起,但是不久即证明不可能成功,他们是被盟军的空军所击败的,此时的德军形势已经非常严峻,防线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军第3集团军又正在迂回德军的后方,显然盟军想合围整个诺曼底的德军部队。此时最明智的选择显然就是在盟军的合围还没有成型之前,迅速将德军撤离,由于制空权掌握在盟军手里,撤退必须提前并有计划的进行,以尽可能将部队完整的撤下来以便可以迅速用于防守新的防线中。
克鲁格元帅向德军最高统帅部汇报了当前的形势,但是他得到的命令是再准备发起第二次进攻,不得撤退。这个命令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德军连自身的安危都难以确保,怎么可能发起第二次强大的进攻。克鲁格元帅一直以来都是坚决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的,再加上7.20刺杀希特勒事件和克鲁格有一定关系,希特勒现在对克鲁格非常冷淡,显然克鲁格不敢违背希特勒的命令而下令撤退。直到盟军的合围已经非常明显时希特勒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克鲁格以装甲师守住缺口的两翼,让步兵从缺口处逃出,但是撤退命令下达的太晚了,直到包围圈被封闭时,仍有大量的德军没来得及撤出去,8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被困其中,逃出去的那14个师也损失掉了全部的武器装备,这意味着在诺曼底地区的德军两个集团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西线的大门已经敞开。
显然诺曼底德军的惨败并不是由于战地指挥官的错误指挥,而是由希特勒控制的最高统帅部的错误干预所致。希特勒对于前线德军形势的认识完全脱离了实际,只是一味强调坚守不撤,而最终让整个诺曼底的德军崩溃,他们原本可以在今后的防御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却被毫无意义的牺牲掉了。如果说克鲁格元帅有错的话,他唯一的错误就是没能向龙德施泰特元帅那样坚定撤退的立场,这场战役也是克鲁格的“滑铁卢”,在被召回的途中这位元帅服毒自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克鲁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克鲁格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