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贝克勒身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贝克勒身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基普图姆哪里人?
是肯尼亚人。
1999年出生的肯尼亚年轻选手Kelvin Kiptum(基普图姆),以惊人的2:01:53夺冠,这是其首马。创造了世界马拉松第四好的成绩,也创造了马拉松首秀最快纪录,同时也是第三位全马跑进202的人,前两位是吉普乔格和贝克勒。
基普图姆,是一名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身高体重分别是188cm,67kg,记录2小时01分53秒,史上最快的马拉松首秀,60分15秒,史上最快下半场,第三个打破202大关的运动员。
基普乔格和贝克勒谁更伟大,谁的历史地位更高?
这两个人比起来是神仙打架的级别,但是如果要分高低,巅峰时刻的贝克勒是基普乔格无法比的。
基普乔格创造了新的马拉松纪录,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世界五千米,万米的纪录都是贝克勒创造的。只是贝克勒创造纪录的时候,网络并不发达,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贝克勒,只知道法拉赫。但是,贝克勒在巅峰时刻和巅峰时刻的基普乔格,法拉赫比,能把他们秒成渣!
贝克勒身高不高,但是很精干。步频步幅都很惊人,跑起来就像一只羚羊,看不出累。在创造世界纪录的时候最后一圈的冲刺依然在不断加速。他也是唯一一个敢在起跑时就一直领跑到终点的王者。后来因为伤病,状态进入低估,光环逐渐被法拉赫代替。法拉赫身材高挑,肌肉线条优美,大步幅跑法,让很多小迷弟崇拜的了不得,说实话我也很崇拜法拉赫。
基普乔格出道时也是场地赛,成绩也很佼佼者,只是在赛道上收到了贝克勒和法拉赫的压制,无法有更大的突破,才转战路跑。术业有专攻,基普乔格转战马拉松之后,所向披靡,越跑越快,竟然冲击了世界最快的马拉松纪录。
如果比较两者谁很伟大,这个也不好比较。贝克勒的神话短期内不会有人打破,基普乔格的战绩看起来应该也只有他自己可以挑战。
从纪录的项目而言,贝克勒的纪录让人兴奋,给人热血沸腾的感觉。基普乔格的项目,会让更多的人喜欢跑步,马拉松也会越来越火,所以,大家关注的点应该是在基普乔格的身上多一点。
但是贝克勒的神话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代贝神永不磨灭。对贝克勒不了解的,可以在我的主页看一下我发布过的贝克勒创造世界纪录的视频。
贝克勒和吉普乔格都属于杰出中长跑运动员。
贝克勒更擅长5000米和10000米,保持着男子5000米和10000米世界记录,而吉普乔格更擅长马拉松保持着男子马拉松世界记录。
我认为他们都是天赋异禀的运动奇才,擅长的项目不同,历史地位伯仲之间,如果非要分个高低,我觉得吉普乔格更胜一筹,非常期待他今年马拉松破二成功!
一天跑一万米需要多长时间,跑步一万米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又是与跑步相关的问题。我能感觉到这些年在中国出现的“跑步热”,这也算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更是一种自我深化,是一件好事。但愿在中国围绕广大跑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逐渐改善,越来越好。
一天跑一万米,就是每天跑十公里。
要不要这样跑,以什么样的配速跑,一切取决于每一个跑者的水平、目的、状态、以及所在地气候等环境。假如把普通马拉松爱好者的水平定义为全马成绩4个半小时到5个半小时,那么,每天跑十公里是可以的,而且应该以1公里6分钟左右,甚至更快的配速完成十公里。
不过,我以前在今日头条介绍和讨论的那样,对于马拉松跑者良好的训练效果来说,与其每天跑十公里,不如隔一天,或一周跑3次,一次跑20-25公里。毕竟,马拉松的距离是42.195公里,一个参赛者需要的是有足够的体力和毅力(若是专业的,或全马成绩三个小时以内的业余跑者,还需要速度,需要做提升速度的训练)来完成全马,所以,如果可能,找一个周末做一次LSD(Long Slow Distance),具体来说,以一公里7分钟的速度跑三个小时等训练,这种训练对跑全马的跑者来说特别有效果。
总之,对不同的跑者必然有不同的标准和追求,而绝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的跑者,以及不同的跑者所面临的不同处境。
这个一万米用时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够一概而论,万米配速跑的训练对于马拉松训练来说是一个基本手段,万米成绩也是测试全程马拉松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我六年多跑马的切身体会,来谈谈万米训练的认识。
如果你想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话,一天跑一万米可能就是个常态,下图是我2018年7月的部分跑量记录,我基本上是“跑六歇一”,平均下来,每天都超过十公里,也就是超过万米,因为我常年坚持系统训练,所以,大多也是用五分左右的配速跑万米,基本上属于有氧跑。
现在是夏季,在训练中,天热要减速,跑完中长距离也会减速。我的训练原则是“快慢结合,长短结合”,万米跑是速度与耐力的有机统一,有意识地控制配速,变化速度,才能保持身体的兴奋性,一点点提高成绩,作为一个业余跑者,我的最好万米成绩2016年在李宁十公里比赛中的37分多。
1万米就是10公里,普通人慢跑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8公里到12公里(8分钟到5分钟的配速),能到15公里(4分钟的配速)的基本就是超出爱好者的范围了。所以一万米所用的时间,通常在一个小时左右。
一些不经常跑步的人,或者不能持续跑下来的人,跑步的速度会更慢,或者是走跑结合的进行,那么所用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但如果需要2个小时(甚至以上)才跑下来,就是一些特殊人群的运动了: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走路都能走下来了。这样的速度比较适合一些特别肥胖、心脏功能欠缺或者整体运动能力很差的人,因为跑起来对身体的刺激效果和走路还是有所区别的。但这样的人不需要或者也很难坚持跑完10公里,他们有30分钟左右的跑步,就能收获效果了,没必要持续这么长的时间。
至于跑一万米度身体有什么影响,就看你是经常的跑,还是偶尔的跑了。通常来说,持续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就能起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这个时间相当于慢跑五千米。如果偶尔的跑一次,锻炼的累积效应是几乎是没有的,也就仅仅是一次满身大汗、过后酸痛几天、累一天的体验而已。但坚持跑一段时间,那么对健康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对心脏功能、代谢功能、运动系统都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提高身体的多项机能,预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的慢性病。而且统计表明,坚持长跑的人群中癌症的发生率要比不经常运动的人低很多。
而有利也就有弊,凡事都是两方面的。跑步对膝关节、踝关节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因此会加速这些关节的衰老,尤其是跑步时当姿势不合理而导致缓冲效果不佳时,对关节的冲击力更大。而肥胖的人去跑步时,对皮肤的磨损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但总得来说,只要科学的跑步,收获的健康还是会更大,因此我自己就经常跑步,每周基本能跑50公里左右,就相当于5万米左右。
经常跑步的人大多数人都可以跑一万米,也就是10公里的距离。但是配速就完全不一样了,快的可以达到3.00配速,慢的8.00吧,也就是说快的跑者一万米用时30多分钟,慢的得80分钟吧,就是全马🐴也用不了8小时,可能是你的笔误。
今天在头条上看到我的跑友,也是我的偶像 ——上海的袁老师,前几天与他的跑友70岁的黄财富老人,一起参加绍兴马拉松赛。袁老师是65—69岁老年组比赛第一名,成绩是2小时56分。70岁的黄老爷子是70—74岁老年组第一名,成绩是2小时58分。厉害吧,年轻人都自愧不如。一万米也就是30多分钟左右吧,如果不是全马,我估计一万米在30分钟之内都有可能。
能够跑一万米的人很多,配速在5.00以内的人也大有人在,我是只能能跑到6.30—7.00的水平。我感觉跑步成绩,与人的心肺功能、健康体质,平时系统正规科学训练、跑者的自律意识和毅力、跑者的跑步天赋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要说跑一万米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其实影响也不大,只能说明跑得快的跑者,身体健康素质特别好。人家快的跑者,你让他慢都慢不了多少,慢的你让他快也快不了哪去,说直白了,就是那个水平了。
其实跑步也都想快一点,快一点还是有好处的。但就是快不了,也没办法,只能说为了健康,不追求速度 ,也是给自己找台阶吧,哈哈快乐跑,健康跑吧。
结合自己的三年跑步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跑一万米也就是十公里,十公里对跑步三年的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现在只要上路基本就是10+,感觉不跑10+对不起换下的衣服。初跑由于大体重(90kg以上)根本对10公里不敢奢望,几个月后才敢上十公里,配速基本在630以后,且每次都是气喘如牛,心率高达155以上。
跑步对减肥的作用起初是很明显的一年减脂十多公斤是很正常的,过来人都知道,但接着就是瓶颈期,无论你加量多少,似乎作用都不大(这就要在饮食上下功夫来,不在此次讨论之列)。但体重的减轻对配速的提高作用真的很大,从体重90到现在的75左右,从配速630以后到现在的530,从心率155以上到现在的130左右(10公里平均值),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体重如果再下降5公斤,估计应该是可以破4的,因为现在偶尔也可以进4,也就是说一万米40多分钟就能完成了
要说一万米下来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由于三年来是循序渐进的倒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体态轻盈了,过去的衣服都太肥大,穿不了啦。由于力量做的少,也是因肌肉的流失瘦下来后显苍老了些(别人的感觉)。
最后说一下,一万米不是天天跑,而是跑二或跑三休一。不知你跑一万米需要多长时间,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
跑步分专业跑步和业余跑步,有长跑和短跑,请问跑步时脚跟脚掌怎样着地才能避免伤害?
(1)专业选手中,也有后掌着地的
(2)业余选手中,也有前掌着地的
(3)NHK关于着地分析的节目中,和前掌着地的黑人做对比的后掌着地选手的全马是208.
(4)脱离身体状况,仅仅讨论前掌,还是后掌没有多大意义
(5)非洲选手前掌跑法,是他们从小赤脚跑步上学的过程中,养成的。
(6)如果你赤脚跑步,你会很自然地用前掌着地
(7)如果你穿鞋走路,你会很自然地用后掌着地
(8)前掌着地,并不是踮脚跑,后掌也是会触地的
(9)勉强修改着地方式,很容易带来脚踝,小腿的伤痛
(10)与其纠结前掌/后掌,不如把身体弄好
(11)头部方正,目光直视前方,下巴微收,不要上扬,头部不要左右晃动,头部不要向前探出
(12)肩部放松,屈肘90度左右,感觉用肩胛骨发力,用力向后摆臂,自然向前。摆臂时小臂不要刻意上扬,有人跑后会肱二头肌痛就是过度上扬了。
(13)背部挺直,微微前倾,不要弯腰弓背
(14)臀部大腿发力,后折叠,送跨,向前提膝迈,
(15)在重心的正下方自然落地
(16)落地时,脚踝保持自然的角度,不要过度拔地
(17)伤痛都是欲望超过了体能,冲击力超过了肌肉的承受能力,所以在矫正跑姿的同时,一定要做力量训练!
我就拿我感受来说吧,脚跟着地久了脚踝会痛,然后我自己现在跑步是前脚掌靠后一点先落地,然后迅速过渡到脚后跟,同时另一只脚提起来,如此以往,全程跑下来基本没啥问题,所以比较推崇前脚掌着地的跑步方式,下面我简单说一下跑步的三种着地方式,分别是脚后跟着地,前脚掌着地,脚尖着地。
脚后跟着地
脚后跟着地的跑友应该不多,专业选手更少,比较出名的应该就是长跑之王贝克勒的着地方式,我仔细看过一些他的长跑视频,多数是脚后跟着地,这里人眼比不上那种高科技的摄像机,要是有人说他跑步完全是前脚掌着地方式,那我到希望能给我分享一下相关视频。
当然虽然贝克勒跑步着地方式为脚后跟,仔细看人家脚后跟着地那一瞬间属于轻松的那一类,我自己脚后跟着地感觉几百斤的肉身使劲往下砸的感觉,跑不了几次脚踝就会产生像发发炎一样的痛感,如果没法保证自己脚后跟着地瞬间轻一点的话,那脚踝这个地方跑几次就痛应该就是大部分跑友脚后跟着地的结果了,这个究其原因看下图大概就能明白。
前脚掌着地
仔细看的话,现在很多跑友,包括专业的马拉松选手,大部分都是前脚掌着地,然后迅速过度到后面整个脚底,同时迅速抬起另一只脚迈出去,当然这个也有另一种说法叫中足着地,具体看下图。相对来说,前脚掌着地的方式是保护我们膝盖最好的方式,这时候力的传递方式是前脚掌往脚后跟传递,然后再经过膝盖传到上身,这个过程里着地力量在脚部肌肉以及脚跟腱传递的过程中以及消耗了大部分,再传递到膝盖的时候,力已经小得很多,对膝盖的伤害微乎其微,这个可以看下图所示。
脚尖着地
这个在短跑选手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跑步过程中,我们脚跟永不落地,也有踮脚跑的说法,毫不疑问这个跑法在短跑中速度是最快的,有兴趣找个跑道自己用最大力气用不同的着地方式跑两次就能感受到区别,但是弊端就是这个跑法不适合长距离,一是无法坚持,而是这样长时间的跑对我们脚掌骨头的伤害也很大。
当然对于大部分刚开始接触跑步的朋友而言,可能还存在偶尔前脚掌,偶尔后脚跟着地的方式,如果这时候自己着地能够比较轻盈一点,那可以先不要管,慢慢培养自己的这个习惯,但是如果脚后跟着地声音明显比较大,那我个人建议换前脚掌着地,并适当调节自己着地的时候不要太重。
当然,不管何种着地方式,记得要选择自己着地那瞬间最轻盈的方式,遵从大数据中健康的着地方式那就用前脚掌,但仍然记得这是一个习惯,不必跑步的时候去刻意想怎么着地,那样很容易就乱节奏而找不着北,记得跑步的时候目视前方,上身微前倾,小臂带大臂,臀部带双腿,迈步就对了,以上就是个人答案,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多多交流。
先做本人简介:男 身高182cm 2017年11月体重高峰时248斤,步行加慢跑到现在2019年03月05号,体重152斤,减重96斤,目前进入增肌练习阶段。
本人开始慢跑时也纠结过到底是哪里着地好?到最后还是以自己感觉自己舒适就好,没必要刻意为之,因为每个人的习惯都不同,没必要都一样!您觉得呢?
条条大道通罗马,关键是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坚持✊,向着目标一点一点去靠近,最终会遇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加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贝克勒身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贝克勒身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