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足球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足球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足球联赛1天连爆2雷,中超还能凑齐队伍吗?
近期中超俱乐部可谓新闻不断,但是爆出的大多是各种负面消息:部分俱乐部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工资证明,投资人准备弃管球队,有俱乐部欠薪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是中国足协出台的新政,导致了中超联赛的凋零,一些人甚至担心新赛季的中超联赛能否正常举行。
笔者认为:作为中超联赛的参赛球队,应该遵从主办方中国足协的各种规定,即使因为有的俱乐部达不到标准而丢失了参赛资格,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参赛球队数量的减少不会影响联赛的正常举办。
从1994年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起步开始,在一些规则的执行上并没有严格的执行,以至于到现在问题越来越多,积重难返。在陈戌源主政之后,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比较激进的政策,但是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很难,因为从整体规划到细节实现,中国足球一直就缺乏一种认真的精神。
日本的J联赛几乎和我们的职业联赛几乎同时起步,但是现在的发展却大相径庭。日本足协对于J联赛俱乐部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要求。 在硬件方面,俱乐部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球场,建立自己专门的训练基地。 在经营方面,俱乐部不能完全依赖赞助,必须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每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是以足球为主要产业的经营公司,所有球队的冠名不能带有商业色彩。
而中超联赛虽然出台了很多规定,但是并没有被严格的执行,国内俱乐部还是依靠企业投资赞助,自身盈利能力很差,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回过头来,难道参赛数量减少,联赛就办不下去了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韩国的K联赛开启之前,韩国的职业联赛规模并不大,甚至一度不到10支球队,韩国人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推出了别出心裁的两阶段4循环比赛模式,并没有影响韩国球队的水平。当时有一支球队叫做釜山大宇,到中国和当时的10冠王辽宁队打了4场热身赛,结果4战不败,辽宁队竟然没有一次破门得分,可想而知当时的韩国职业队水平如何了。
韩国的K联赛,在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改制,第一阶段仍然采用了三循环赛制,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联赛水平和参赛球队数量并无直接关系。
某些足协官员曾经一度想让中超联赛成为世界第六大联赛,但是这种大跃进式的想法,注定了只会是拔苗助长的结果。片面追求联赛的规模,而不想办法把联赛的根基打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
中国足球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一切推倒重来。减少一两支球队,对于中国足球的整体格局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认认真真的做事风格,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如何从足球上获利。
联赛为什么要凑齐数量呢?
限投资额降薪打击的是不良经纪人和球员的炒作!真心要搞足球的投资人是不会退出的。
联赛的健康发展比凑数要重要,急功近利者退出,那就退吧!
别忘了,俱乐部负债经营除自身的原因外,和经纪人和球员索要高额薪酬分不开,后者无暴利可图,活该!
想学习欧洲五大联赛没毛病,但是也得看看基础。“豪门”是近百年的沉淀,不是化肥催生出来的。说现在职业球员轻松收入过千万,把他扔出国,看看值多少钱;扔欧洲恐怕直接饿死了!说过去专业队员技术扎实,那不也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嘛!不是叫“中超”,就真的“超过”谁了;也不是让球员收入千万,他就真的踢出千万级别的水平了!
泡沫吹掉、包装撕掉,球员还是那个球员,水平还是那个水平!
企业为何要如此大投入?为了什么?信仰还是情怀?说到底,换不来政策的对价,换不来知名度,那投入到中超的钱,拿到五大联赛占有一席之地它不香嘛?!
中超就是伪职业,行政管理代替市场调解,盈利大头中国足协拿了,还顺带各种行政命令限制俱乐部发展,本来企业投入后至少还能打打广告,现在去冠名,最后的骨头都不给你留,不是说去冠名不好,职业化发展必然要走那一步,但是是不是急了点?我们俱乐部自我造血能力有能力独立于赞助企业生存下来吗?为何不多研究下怎么放开市场,培育市场,增强俱乐部造血能力后再去冠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足球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足球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