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鬼魅魍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鬼魅魍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鬼魅魍魉名字的由来?
鬼魅魍魉名字由来如下:
魑魅魍魉的传说在中国远古就有了——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
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
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鬼魅魍魉名字出自《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罔两即魍魉 。
魑:传说中在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
魅:指阴间中外貌讨人喜欢的鬼。
魍魉: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有时也可指代影子。
源自炎黄二帝争天下。
1、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鬼怪。出自《孔子家语·辨物》。
2、魑魅魍魉的由来 据《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
3、它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
鬼魅魍魉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春秋左氏传·宣公三年》记载,夏朝的一位有德之君将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官员们晋献青铜铸造九鼎,把各种东西铸在鼎上,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这样,百姓再去打猎就不会碰上鬼怪。因此,上天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把魑、魅、魍魉写在一起了。
鬼魅魍魉,是什么意思?
正确的应为:魑魅魍魉,拼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汉语成语,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白话文:“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妖精,没有人能遇到的。”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贬义,用于书面语。
鬼魅魍魉的解释?
鬼魅魍魉,即为魑魅魍魉。
释义:
基本:魑魅:传说中的山精;魍魉:传说中的水怪。传说山林水泽中害人的鬼怪。
比喻: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例句:
1.青少年应当学会识别魑魅魍魉,以免落入他们的陷阱。
2.随着社会治安力度的加强,这一地区的魑魅魍魉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出处: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注《左传·宣公三年》
鬼魅魍魉同音字?
鬼的同音字是硅,诡,癸,姽,皈。
魅的同音字,妹,媚,寐,昧,袂。
魍的同音字有网,王,亡,輞,往,惘,枉,尪。
魉的同音字是,两,亮,梁,粮,俩,粱,凉,良,椋,莨。
琴瑟琵琶,魑魅魍魉,出处是哪?
“琴瑟琵琶”指的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魑魅魍魉”出自《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岡两,莫能逢之。”意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鬼怪妖精。也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部》写到,唐皋以翰林出使朝鲜,其主出对曰:“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唐状元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传说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议和会上,有个洋人代表出此上对,本以为无人能对此联,也想借此羞辱一下清廷。但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坦然对出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这幅对联是典型的拆字联。上联“骑”字拆开为“奇”和“马”字,“张”拆开“长”和“弓”字,“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指八国联军,繁体字中“单”加“戈”是“战”字,上联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而清朝官员巧对“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在边上,合加手是拿“四小鬼鬼鬼犯边”,寓意八国联军贸然侵犯中国的可耻恶径。此下联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这是一副对联,据说时间背景在清朝末年,上联是日本人出的,下联是中国人应对的。
这幅对联对仗工整、精妙,涵义丰富。而且唇枪舌战,暗含竞争意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副对联的内容。
上联: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这上联是日本人出的,内容是自我标榜。
“骑奇马,张长弓”是拆字,“骑”字由奇、马两字组成,“张”字由长、弓两字组成。
“骑奇马,张长弓”是说日本人善于骑射。
“琴瑟琵琶”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这里的意思是,日本人标榜自己在音乐艺术、礼乐方面很有造诣。
“琴瑟琵琶”四个字的上半部分均有“王”字,共有八个“王”字,即“八大王、并肩居头上”。
“单戈独战”还是说日本人武功厉害,单兵作战能力强。
总体而言,上联的意思是日本人自诩文武兼备,日本国力强大,很牛!
我们再看下联: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
中国人都知道,我国自古把日本称为倭国。
例如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国使者来汉朝拜,光武帝赐其金印紫授。这个金印上的文字是“汉倭国奴国王”。
后来,到日本元明天皇时期,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并附以“大”,从而开始称为“大和民族”。
但是在日语中,“倭”与“大和”的发音都是“yamato”,都成为日本的别名。
“倭”字由委、人两个字组成,也就是下联中所说的“倭委人”。这也是拆字。
“袭”字,由龙、衣两个字组成。
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一国之主皇帝的标志服饰是龙袍,清朝的国旗是龙旗。
清末,日本侵略中国,想控制中国,也就是下联中所说的“袭龙衣”。
同时,“倭委人、袭龙衣”的拆字,呼应了上联的“骑奇马,张长弓”拆字。
“魑魅魍魉”,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魑魅魍魉这四个字共有四个“鬼”字,也即下联中说的“四小鬼”,在这里贬指日本人。而且与上联中的“琴瑟琵琶”紧密呼应。
日本自古就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成果,在唐朝尤为频繁。
清朝延续这种自信,认为日本自古就是中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必须谦恭。也就是下联中所说的“屈膝跪身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联?
这里有个时代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改革自新,开始向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和经济。
随着日本国力日益强盛,野心也不断膨胀。
藐视、挑衅近邻中国,则是这种野心的体现。
当然,日本的这种心态,也与当时满清王朝闭关自守、落后有关。
因而,继承了中国文化衣钵、自认为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日本人,用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对联,来挑衅中国。
日本出的这个上联,既有汉字拆字,也寓意挑衅。
如果中国人对不出来下联,那可就是大笑话了,更会被日本人瞧不起。
据传言,上联是日本大臣出的,下联是清朝大臣李鸿章所做。
总体来看,上联显示了日本人的自大、狂妄和挑衅;下联则针锋相对,显示了中国人的自信、尊严。
日本人在关公门前耍大刀。清帝国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应对这样一副对联当然绰绰有余,在这幅对联中未失体面,壮了国威。
但是不久,日本用军事行动显露了狼子野心,侵略中国国土,奴役中国人民。
所以,这段历史验证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国防力量强大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才能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吾辈当自强!
在唐朝文化盛行之期,日本倭寇依样画葫芦抄袭中原文化。当时日本皇族有八个兄弟被他们的天皇封为郡王,其中一个以为文墨很好,随他天皇的使节向唐朝进贡时向我大唐君臣卖弄文釆说:“我有一上联求天朝臣续上下联,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他的意思是他们日本群岛有他们八兄弟镇守威风八面。当时在大唐朝堂上有一个翰林院的文官出列同他续上下联说这有何难?“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后来在二战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我们的老百姓喊日本侵略者为日本鬼子就是魑魅魍魉四小鬼的来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鬼魅魍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鬼魅魍魉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