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岳阳楼图片高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岳阳楼图片高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岳阳楼的外观和结构。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岳阳楼距今多少年?
1700多年。
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因城为楼,修筑了用以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阅军楼楼高数丈,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方始称岳阳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扩建阅军楼,取名为南楼,后改为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写下求记书,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一并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 368个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文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从此《岳阳楼记》流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绝冠天下。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最后一次重修是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主持修建的,保留至今。
49年以后,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原址、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历史上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 是座集历史、文化、艺术、旅游、建筑诸价值于一身的古建筑精品。它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
1.1700多年
2.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3.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谢谢邀请。
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却为何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写《岳阳楼记》,完全是因为庆历六年的时候,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即将落成,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特意附上了名家所绘的《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于是根据这幅画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记》一文。
同样的,苏东坡游错了赤壁,照样写「赤壁赋」;张大千没登过庐山,照样画「庐山图」。
其实,这就是写作的代入感问题。
代入感
编辑
代入,就是数学里面的代换,例如:式子A+B=C,当A=1。现在广泛使用的含义是:指在小说、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读者、观众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多时候,写作当中这种代入感确实是比较多见的,运用好的,如上所述,还可以写出千古名篇。
所以我们在写作当中,不要拘泥于形式。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也不见得就是完全正确的,他只是用这句话来说那些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的人的,意思是不要限于书本上的那点知识,要多向实际生活学习。当然,这确实也有道理。但凡事都可剖开来一分为二的去看 ,走千里路,虽然能增加阅历,增长见识,积累风情人物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文字底蕴,也无法将其更好的表述出来。一个没有文字基础的人,写出来的路途趣事见闻和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人,写出来的,谁能更成功、更愿意被别人阅读呢?显而易见,文字的运用技巧,是在慢慢的学习积累锻炼中出来的,而汉字博大精深,更是将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才有贾岛的“推敲”轶事,这也说明了写作需要的先是文学积累沉淀,然后在实践中磨练锻炼,才会写出好的文章的。而大量刻苦读书,就是积累你的文学素养的时候,到你遣词用句的时候,自然能口若悬河,下笔有神了。
范仲淹没去过洞庭湖,却能写出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就是因为本身他的文学修养已经非常高了,任何一副书画作品,拿过来,随便都可成文,而且质量也会非常不错,是因为他功力非凡,但都是平时的文学积累而来的。并且在古时候,文学是最直接的求取功名的途径,人们都对诗词文赋具有较高的修养,随便对图题诗,命名写诗,都能写出一些千古名句来,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
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不见得都是作者的亲身体验,这是一定的,是因为他们的文学造诣达到那个程度了,写出来的精品多,糟粕少而已。譬如一个围棋大师,达到九段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下出初段棋手的棋了,即便是故意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了。
所以有些人在写作上叫新手不要无病呻吟,我觉得不是很准确。
一个新手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很多的练习的,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环境、经历或素材可以让自己去练习的。那么,他就要凭空想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场景、环境等去进行练习。其实这是没错的,对他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因为不管虚拟的环境还是虚拟的事件,其实最终的过程,都是被他用来锻炼文字驾驭能力的,而且这也确实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因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的提高,只有不断运用才会越来越好,其过程不是特别主要,主要是结果如何。很多大作家写出了成名之作,惊世之作,人们看到了非常羡慕,但是,他平时的练习作品,你看到了是不会觉得好在哪里的。
对于给你的一个素材,一幅画,一件事或者一个题目,你写作品的时候,这些你都未必经历过。但是高手可以把他写的身临其境一般,新手可能有人就会说是无病呻吟。其实,差别的不在别处,仅仅是手高手低之别。
所以,对于新手,初学者,我觉得多些无病呻吟的也没什么,但是不要总无病呻吟,要知道这只是一个练习阶段。坚持下去,你一定最终会破茧而出的。当然,也得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要得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能坚持多久。
可能是说的有些远了,但都是文学创作上的,只是谈谈自己的观点,不对的地方,多多包涵。
高考语文斋感谢悟空问答邀请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为历代所传诵,一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且是高考要求的必须背诵的篇章之一。
这样的美文却非范仲淹临景即兴而作,而是远在他乡受朋友所托而赋。那他为什么能写出《岳阳楼记》呢?
首先,范仲淹饱读诗书,功底深厚。
他读书用功刻苦,鸡鸣即起,五年不曾解衣,冬夜稍有困怠则冷水拂面。工夫不负有心人,考取了功名。这也为他日后的文章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范仲淹胸怀家国,志在天下。
常自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做宰相,就做良医,一心为民造福。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作者才能创作出格局宏大的千古绝唱。
再次,范仲淹仕途起伏,经历丰富。
范仲淹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又被冷眼虐待,使他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体察民情,进入仕途,为宋朝谋强盛,为人民造福祉, 方正清廉, 直言不讳,抨击时弊,屡遭贬谪,屡被召用,无论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之时,还是远放荒野命途多舛之日,为国为民,赤心不改。正是这种丰富的阅历,正是这种年深日久的情感积淀,才能使作者创作出感人肺腑的经典篇章。
最后,范仲淹为情设景,表述心志。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上,为了抒发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炽烈情感,作者借记述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无论是“春和景明”,还是“浊浪排空”,作者都是“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多么地豁达大度啊!而始终不改的是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多么的坚忍不拔啊!把所想象之景与所表述之情糅合相融,浑然一体,景美情深,令人爱不释手,不绝吟诵。
我认为上述四点是范仲淹不临岳阳楼而能创作出《岳阳楼记》的重要原因。至于这篇文章能够流芳千古,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符合传统文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通俗来说,就是文章的思想品质高尚,传达的是正能量,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置之度外,积极用世,忠君爱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巳”,后启王阳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忠君爱民,忧劳家国。而《岳阳楼记》表达的正是这种思想,这是为历代传诵的重要原因。
其二,文采斐然,朗朗上口,适宜诵读。
这篇文章骈散兼行,语句优美流畅,读来韵味悠长,酣畅淋漓,气势贯通,美不胜读。许多词句脍炙人口,至今还不时见诸报刊。
总之,文质兼美是《岳阳楼记》流芳千古的两个重要原因。
“小范老子”为何能闭门而造出好车呢?其实其中的奥妙并不深邃。
一:瑜能掩瑕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一人之言也!这句话被国人尊崇了千年,我想还会万年尊崇下去。这才是岳阳楼记名传千古的最根本原因。
二:爱屋及乌
范仲淹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生活简朴,品德高尚,堪称时代楷模。人们敬仰他的为人,自然尊崇体现他人品.胸襟.抱负的岳阳楼记,以致后人把岳阳楼和范仲淹联系在一起。
三:扬长避短
这篇文章范仲淹裁剪得当,避开了未亲临实践的短板。其写景仅用了“衔远山,呑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而把文章的重点放在联想上,铺述迁人骚客两种逈然不同的心情。继而笔锋一转,归结到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总结,可谓笔下生花。
岳阳楼予诵读多年,已能熟背,为之感动的不在写景,而在写人情,更在震耳欲聋的一言先后伟音!
尽管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但却写出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楼因文名,在中国不少见,南昌滕王阁得益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武汉黄鹤楼得益于崔颢的《黄鹤楼》,永济的鹳雀楼得益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但是,这三篇都是诗人身临其境的成果。而《岳阳楼记》却是完全靠想象力。
范仲淹收到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洞庭晚秋图》就浮想联翩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成就了千古名篇。果然诗人都要有想象力啊,看看人家李白就知道了。更重要的还是范仲淹自身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言为心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直到今日,很多风景名胜还有一些刚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都有不惜人力财力邀请知名的散文作家去免费观光旅游,然后为其书写景点文章以获得旅游热潮的经济效益的现象。
如果范仲淹参加现在的语文高考,看图写作,材料作文,《岳阳楼记》放到现在绝对是60分的存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的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很有节奏感,给人一副气吞天河的景象。
实际上,这时候放在范仲淹面前的并非真正的岳阳楼,而是一副图卷《洞庭晚秋图》,所以范仲淹完全是“看图作文”,而国画是写意的,并非写实,所以画卷上的岳阳楼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思。
所以经过一层“滤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的“岳阳楼”。
(上图洞庭晚秋图)
《岳阳楼记》的中心思想并非“岳阳楼”,这不是一篇风景文章,岳阳楼只不过是范仲淹借景抒情的参照物。
古往今来,赴岳阳楼观洞庭湖景的何止千人,文人墨客不非寥寥,景在心中,观景与抒情从来都密不可分,有人看洞庭湖感受到喜、有人感受到悲,而面对画中的洞庭晚秋,范仲淹写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句,其胸怀远大,可见一斑。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中心思想,抒发了范仲淹心系天下、心怀百姓的一代政治家的苦心。
所以范仲淹写岳阳楼,重点不在岳阳楼,而在本心,故依画作文,成千古之美谈。
欧阳修写了《岳阳楼记》,他到底去过岳阳楼没有?
你问的问题可能有点问题。写《岳阳楼记》的不是欧阳修,而是范仲淹。欧阳修的名篇是《醉翁亭记》。
我刚好看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欧阳修有没有去过岳阳楼我不知道,但是,宋史名篇《岳阳楼记》不是欧阳修写的!而是范仲淹。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那他为什么要写自己没有去过的岳阳楼呢?,又怎么写的如此优美如此回肠荡气的千古散文呢?
范仲淹自己没有去过岳阳楼,写《岳阳楼记》是因为应了好友巴陵郡守藤子京之邀请才写的。
接到朋友滕子京邀请之后,范仲淹凭借朋友给他的一副岳阳楼的画,脑洞大开,创作出千古散文《岳阳楼记》。
如果本回答能帮到你请为我点赞。
谢君诚邀!《岳阳楼记》并非欧阳修所写,而是范仲淹所撰。据有关资料显示,范仲淹写作此文并未亲到岳阳,而是凭借时人的一卷画轴,展开联想想象写成。可见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联想对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因健康原因,仅作简答,未作考证分析和诠解详析,敬请读者谅解)
感谢邀请,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首先纠正欧阳修写的名篇是《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写的名篇。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写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郁闷之情。
当时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怀才不遇心情低落,来到岳阳楼,绘画及描述出岳阳楼的盛状给看挚友范仲淹。从“属予作文以记之”可以看出是嘱咐写的,如果是范仲淹自己观赏了岳阳楼就不会用“嘱咐”。
从全文来看景描写的很好,但是写的景都能体会到一种郁闷之情,很快到后半部分就开始体现了“借景抒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对友人的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我感觉如果不是友人为他提供岳阳楼这个景,他也会借别的景来表达这种心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支持与关注,我是书法大树。
没有去过,但是很美!
长江、湖水、麋鹿、楼阁、墨客……一幅天然如画的景色恰到好处。旅游有的人讲究刺激,有的人讲究平静,洞庭湖春季生机盎然,夏季澎湃多情,秋季宁静和谐,到了冬天一片雪白。
它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而今我们旅游只管去寻找便行了。
鹳雀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谁是天下第一楼?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这闻名遐迩的中华四大名楼吧!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一、黄鹤楼
黄鹤楼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唐朝诗人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名就是“黄鹤楼”。
黄鹤楼
唐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以浪漫的神话开头,在悠悠的岁月中沉思,见茫茫的江景而生情,用绵绵的乡愁来收尾的唯美诗篇,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历来被推为七律唐诗第一。
二、岳阳楼
而岳阳楼的出名,则是因为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范仲淹的一篇散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节选)
宋·范仲淹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作为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政绩彪炳,在朝廷中整肃吏治,改革弊政,在边关上整顿武备,抗击侵略,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文中提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历来更是为有志于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仁人志士们所推崇、效法。
三、滕王阁
滕王阁的出名,则是因为初唐四杰王勃的一篇惊世奇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节选)
唐 ·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篇序文背后还有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那年25岁,去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其间路过江西南昌。当地的洪州都督阎公刚刚翻建了滕王阁,特邀请周遭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俱来参与盛会。宴会上,阎公假意请来访的宾客为新建的高楼赋序一篇,但众宾客都知道阎公早已让自己的女婿作好了序文,是要来出这个风头的,所以皆推辞避让,只有王勃初来乍到,又狂放不羁,突然杀将出来,毫不客气的提笔就要作序。阎公见状,怫然不悦,当即就退入后堂。王勃一面在席上作序,仆人一面将王勃的写作报与后堂的阎公知道。阎公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只是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听后,沉吟不言;及至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公大惊,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这才回到席中,恭敬的站立王勃之侧,亲见王勃将序文完成,众宾客皆啧啧称奇,尽欢而散。
四、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知名度就不需要我介绍了,王之涣的存诗仅有六首,但只这一首“登鹳雀楼”,就让后人铭记了他,也铭记了这座北国古楼。
列举完这四座名楼后,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名楼都有传世名篇的加持。所以,这个四大名楼的入选,与高楼本身的雄伟壮丽无关,与其所在地的山川形胜无关,更与其建成年代的悠久与否无关,唯一相关的就是文学名篇赋予它们的文化厚重感。四大名楼的完整提法,应该是四大文化名楼。当我们确认了这个评选标准,我们再选择其中的佼佼者,应该就有的放矢了。
如果要比较四大名楼文化的厚重,那么有的朋友可能要支持鹳雀楼咯。因为“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直是家喻户晓,连幼儿园的小朋友张口都能背诵。我们还常常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勉励亲人、朋友和我们自己,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但有的朋友却要推荐黄鹤楼了。黄鹤楼的出名,除了崔颢的那首“黄鹤楼”的诗之外,大诗人李白还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普及度更高,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已让“黄鹤楼”的名号蜚声海内外,堪称古往今来最成功的一句广告语。
但也有的朋友会认为应推岳阳楼为第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赋予岳阳楼别样的家国情怀,使得这里的格局又远胜过其他,可拔头筹。
虽然四大名楼都是如此的卓尔不凡,但是我依然要推滕王阁为第一。而且与其他三大名楼相比,显然为滕王阁背书的“滕王阁序”是最不出名的。知道“滕王阁序”和作者王勃的朋友们不少,但看过“滕王阁序”的朋友们就不多了,至于能背诵这篇奇文的朋友,应该只是凤毛麟角。相比其他几篇诗歌和文章,“滕王阁序”是篇骈文,其不仅长,而且深奥难懂,大家对其不熟悉并不为怪,但大家可熟悉下面这些词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周星驰的名字就是取自此处),“青云之志”,“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物换星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钟鸣鼎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渔舟唱晚”,“天高地迥”。相信这些词汇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吧!这还只是我从这篇序文中挑选出来的部分词汇,曾经有人统计过,属“滕王阁序”首创,后来形成为成语的词汇,竟然多达四十多个。除了这些四字成语,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样的名句,数不胜数。不计标点符号,这篇序文全文只有717字,名词名句的密集程度,可谓名副其实的字字珠玑,是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美文。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篇文章居然是临场发挥,挥笔立就的,作者学识的广博,才思的敏捷,让人叹为观止。令人可惜的是,王勃如此的天纵才华,居然在写成此文的第二年,他在探望父亲返回的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只享年26岁,让人无限唏嘘。如果王勃活的再长一些,其在唐朝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李白应该也会不遑多让。
如此美轮美奂的名篇,如此天纵才情的作者,却又有如此哀婉可叹的故事,使我不得不推滕王阁为四大名楼之首,诸位朋友以为然否?
其实这四大名楼,经历过千年的风雨,多次的战火,曾经数次被毁,但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的文化,让一代代的华夏儿女们不能将之忘却,才一次次的在废墟上将它们重建,让它们重焕光彩。它们在当代中华大地上的耸立,正是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明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岳阳楼图片高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岳阳楼图片高清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