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史的具体表现?
明末清初私家纂修明史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继承传统史体的同时,开始试图改造传统史书的体裁和内容.或在一部史书中杂糅多种史体,以避免单种史体自身存在的弊端.或是改造传统史体的形式和内容.二是重视对史料及所载史事的考证.自觉地运用考据的手段,考辨其真伪,厘清其是非.三是具有强烈的以史经世的治史思想.体现在重视发挥史书"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的作用,注意探究明王朝兴衰治乱的原因,以达到拯衰救亡、警示后人的作用.
明史人物?
1、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军籍 ,生于江陵县 ,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2、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3、郑和
郑和,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4、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5、严嵩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明史什么?
《明史》是清朝官修的一部纪传体明朝 史,题为张廷玉所做,实际上是清朝史官合 作。此书为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正史。《明 史》自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修,直 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才编纂完成,历时 90多年,是二十四史中编修时间最长,用力 最深,并且得到评价较好的一部史书。
《明 史》全书共332卷,其中包括本纪24卷、志 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所记历史自明 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直到明崇祯 十七年(1644年)结束,共计270多年。
全 书在编写上体例严谨、叙事简洁,而且根据 明王朝的特点在记事上有所创新,比如增设 了《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等。 《明史》最大的价值有两点:一是在取 材上翔实谨慎;二是在对明朝人物评价上较 客观公正。
但是,书中也存在避讳清朝是外 族而统治中原,蔑视农民起义等缺点。
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由清朝主修的《明史》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这么说吧,你喜欢你女同桌,但是老师又把你调走了,这个时候你会在你女同桌面前说她的新同桌如何如何的好,并且鼓励你同桌和新同桌谈恋爱么?我认为由清人主修的《明史》可信度为百分之五十,看明史你可以信一半。一般看史书并不是只看一本,比如你看《明史》,就得结合多重史料一起看,包括明代写的野史。这样才能看出来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可信度较低。
《明史》正儿八经的开始修订是在康熙年间,由徐元文主修,到了乾隆年间由张廷玉定稿完成的。张廷玉和徐元文都是汉人,张廷玉的政治主张并不是重满抑汉,而是满汉兼用,所以由他定稿的《明史》我认为本可以信十之八九。但是由于满清政府的压力,我认为即便由张廷玉编撰定稿的《明史》也不可全信。满清政府会称自己为建奴吗?当然不会,他们会美化末代皇帝崇祯吗?当然也不会。当然了,他们更加不会承认南明。只有丑话了崇祯,拒绝了南明史,才能说明满清入关是天意所为。
一方面满清入关不久,需要笼络天下人心。一方面又要显示得国之正。所以《明史》里面有很多地方和《明实录》中多有冲突。例如《明史》和《明实录》中对于明武宗朱厚照的记载就戛然相反,当然了,嘉靖皇帝对于他的堂哥也有抹黑之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读《明史》的时候和《明实录》一起读,这样可以看到比较真实客观一点的历史。
历史只是迷雾,层层迷背后的真相,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
凡是历史都是以官方正史为依据,非官方史料为参考,最后野史再适当辨别补充。
现在很多明粉皇汉,不愿意相信明朝的腐败,皇帝的昏庸,只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怎么会那么窝囊,认为《明史》的可信度最低的史书,甚至还认为崇祯时期比康雍还繁华,凡是黑大明者,非满遗狗即辫子猪。
我们不否认历史都是由胜利者编写的,难免有不客观之处,但是在如今文化届那么鼎盛的时期,大部分能解之谜,基本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也是如此。
《明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中最后一部,是公认的水平最高的一部史书,其中对于史料的考订、引用,对史事的贯通、驾驭也是最详细的一部。康熙帝在主持启动编著《明史》时要求要“为尊者讳”,尽可能的客观,尽可能的少记载明朝皇帝的阴暗面。因此《明史》还有专门一部《奸臣传》,用于为明代皇帝的一些昏庸行为背锅,这样看来《明史》反而还有一定程度美化朱明王朝的行为,《剑桥中国史》评价《明史》为: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为编纂得最仔细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书之一。”
很多人说《明史》有不少不实之处,这是必然,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也有不实的地方,也有人说清朝对于历史的篡改是出名的,但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又有人说清《清史稿》都是满清遗老遗少编著,《明史》呢?那可知编修《明史》的御史赵继鼎是谁?他是明朝万历举人天启进士,参与的一帮大学士都是明朝遗臣。你又可以说他们是为了拍清帝的马屁,那《清史稿》的满清遗老遗少不拍民国的马屁呢?再说了明朝也有关于明朝自己的史书,比如《起居注》《实录》等等,难不成明朝自己还要黑自己吗?明朝的野史更是纷繁复杂。
如果对于历史史料,官方的你觉得是后世黑前世,非官方的你觉得是敌对势力黑统治阶级,野史你又觉得是街头野闻,也不值得相信,那历史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不如全凭借自己想象喽。
所以,我认为,《明史》纵是有含有黑前明政治含义,但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以为很多辅料,记载的也大致相同,如果非要抬杠,就当我说的是废话。
从太祖到武宗时期的明史应该不会有出入,之后的就不敢苟同了,因为嘉靖皇帝之后就开始和满清有冲突,满清自然会丑化之后的皇帝,让后人觉得明亡是应该的,尤其是万历皇帝天启皇帝被黑的最惨,一个20多年不上朝,一个只知道做木匠。也是无语
当然了明史可信度最高,原因是你找不到更官方的明史
有人说《明史》被篡改很多,有人说价值很高,《明史》到底如何评价?
都说后朝为前朝修史,一是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来可以标榜自己,抹黑前朝,美化本朝的事,历代史官或多或少都有干。
按我说,想要史书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就不能让当朝的官员来修,特别是大官,因为这些人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比如唐朝宰相魏征,那是有名的谏臣,他修《隋书》,把隋朝和炀帝贬得一无是处。
(宋濂,元史是他主持修的,明朝礼仪由他制定。)
再看《元史》,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的,史料严重缺失和错误,到了清朝时邵远平等人重修了《新元史》,不但纠正了缺陷,补充了大量的史实。
历史本是个严谨的东西,要想尽可能保持公正,让置身事外的民间文人来修,或者隔代的史官来修,让当朝官员修,那肯定完蛋,《明史》也是这样。
《明史》是张廷玉等人编撰的,张廷玉什么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不亲满清统治者,能升到如此高地位吗,修史不抑明扬清,能获得清皇帝的高兴吗,所以不排除《明史》中有大量抹黑明皇帝的篡载。
(图为张廷玉画像。)
另外,《明史》也是二十四史里修纂时间最长的一史,三次废其稿重修,为什么废?皇帝不满意,是对历史不满意,还是写的不满意,当然是改的不满意,问题是历史能改吗,张廷玉说,皇帝说能改就能改。
如果你是明粉,看了《明史》肯定对清统治者咬牙切齿,那这本史就这样废了吗?不,史是记录所处朝代发生的大小事,而不是只记录皇帝,如果只盯着《明史》皇帝看,只会一个比一个昏庸,如果放眼整个时代,除皇帝外,剩下的记载是写得非常好的,成书价值很高。
是这样的,《明史》的初稿是一批明代著名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万斯同等,用几十年心血收集整理撰写而成,他们基于爱民族的热忱,不求名利,甘愿出力,把明朝300多年各方面大事,都扼要的保存下来。
关于《明史》前期收集整理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明遗学者们拒绝出仕,但修史,本着民族大义,都愿出一份力,他们在地方上奔波行走,整理了初稿后,由黄宗羲弟子万斯同带去京城,万斯同协助修史,但他不署衔,不受俸,以一介布衣身份在总裁官徐元文家里参史事,达19年之久。
(图为万斯同画像。)
这里面,《阉党传》毫不客气的记述了其祸国殃民的罪行;《土司传》详细记载了少数民族的情况,是一段珍贵的史料;《天文志》、《河渠志》、《艺文志》等包含了大量明朝的科学、技术、文艺、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总结一下,一部史料,如果只盯着皇帝那一部分,那是互相笑话,明朝修元史把蒙古人骂的体无完肤,等到清朝修明史时,毫不客气的抹黑一塌糊涂,但如果放眼其它,却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人类进程史,非常珍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