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笔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笔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学生不能都上高中大学,人上学越多不是越好吗?
鸡汤文总是要抽走几个关键字词,或许是刻意让人误解。比如“人上学越多不是越好吗”就是一句鸡汤文。完整的句子应该是:能够往高度学习的人,学的程度越高越好;不能往高度学习的人,就该停下来,去做该做的事情。把“能够往高度学习”这几个限定词去掉了,就让人不知所云了。那些连初二初三都学不进去感到极度困难的人,让他们到高中课堂上坐三年就成了高中生了?高中都无法正常毕业的人,让他到大学课堂上坐四年就成了大学生了?不认为这是在浪费教育资源,也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生命,还可能影响其他人学习?
学校教育有两条线:一是基础教育,二是职业培训。
当孩子无法继续在基础领域往高度学习时,就该用所学知识去应用——读相应的职业学校,或者直接进入社会,去展示他的人生价值。
或者寻找其它的发展方向,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基础学习并非是唯一的成长通道。
说几点
①从劳动力市场来说,教育时间越长,步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越晚,没有人或者缺人我们的物质生产资料哪里来?
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不能一上来就建成共产主义吧?不现实啊,国家培养一个大学及以上文凭都得投进去好多钱啊,钱都搞教育了,基础设施谁来建?社会保障谁来搞?
③教育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去搞科学研究去当官的,高学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也得靠天分,不是智商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很聪明的,有人就会觉得上学很痛苦,志不在此,就算被要求去上大学读研究生,也挺痛苦的。
④社会不是简单的草履虫结构,它很复杂,复杂到就算是官方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有各种利益关系纠葛。
学生能不能都上高中大学,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但并不是全人类都上大学就好。实际上人的智商、思维模式和动手能力是有差别的,有一部分特别适合学习、研究,有一部分动手能力特别强,或者有的特别适合搞艺术,但我们上过学的都知道,还有一部分人真的是做啥啥不中。办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各类人才苗子得到茁壮成长的机会,如果盲目扩召,百分之百地都送到大学校门里去,拿后一类来讲,硬按在教室里对本人是一种折磨,对家庭是一种负担,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二十多岁从学校里出来,想做点适合自己的事也把时间耽误了,所以普及大学有害无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笔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笔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