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tsingtao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tsingtao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TSINGTAO青岛,为什么不是QINGDAO?
青岛:TSINGTAO
清华大学:TSINHUA University
这两个青字开头的都是TSING,而不是汉语拼音的QING,因为TSING[ˈtsiɪŋ]是“青、清、情、庆”等QING字音的邮政式拼音。1906年帝国邮政联席会议之后确定了邮政拼音的用法,这种拼音通常仅用于地名的拼写,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欧美国家对中国地名的常用拼写方式,这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比如类似的还有北京Peking、南京Nanking、重庆Chungking、天津Tientsin、广东 Canton等等。
而汉语拼音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在1958年发明的,比邮政式拼音的出现晚了半个世纪。不过在此之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各地国际邮政名称也都改成了汉语拼音来拼写。
但是为什么所有“邮政拼音”“美式拼音”等都改为汉语拼音了,而清华大学和青岛啤酒还继续沿用以前的“外国拼音”呢?这里都是有历史烙印有关系的。
比如青岛曾经和港澳一样是殖民地,德国统治时期在这里设立了青岛啤酒厂,直接把TSINGTAO作为青岛啤酒的LOGO;而清华大学是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建立的,也是直接把TSINGHUA印在了校徽上。
因此这两者都是一直沿用创办时的LOGO而保留了这样的英文旧称。时至今日,我国的中文名称拼写全部以汉语拼音为标准,像TSINGTAO、TSINHUA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这些都已经变成了专属名称,仅应用于其“品牌”本身。
Tsingtao是韦氏音标,普遍流行于欧美国家,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人名地名都是使用韦氏音标。Qingdao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陆普遍推广的汉语拼音。两者规则不同。类似的还有Peking(Beijing),Nanking
(Nanjing)等等。
TSINGTAO准确地说是邮政氏拼音,并算不是威妥玛拼音,现在中国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1958年之后才开始使用的。
威妥玛氏拼音
威妥玛氏拼音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或韦氏拼音法。
托马斯·威妥玛
起初是由英国人托马斯·威妥玛使用拉丁字母创造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读方法。威妥玛自24岁跟随英军到中国后,留居中国长达43年之久。在华任职期间﹐为了外国人(主要是使用英语的人)便于学习和掌握汉语﹑汉字﹐先後写成《寻津录》和《语言自迩集》两部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威妥玛使用他根据北京读书音制订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
翟理斯
就在托马斯托马斯·威妥玛在1867年完成《语言自迩集》的时候,另一个英国人翟理斯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东方,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翟理斯在中国度过了25年之后返回英国,并与1897年翟理斯全票当选为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在1892年翟理斯花了近20年时间编出了一部篇幅巨大的《华英字典》出版,翟理斯在其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又略加改良,形成了“ 威妥玛-翟理斯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利用送气符号(‘)来表示送气的声母。
现行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声母对照,左边是汉语拼音,右边是威妥玛拼音。
汉语拼音和威妥玛拼音声母对照
青岛的威妥玛式拼音是:Ch’ingtao 。现在还在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的有:中华(Chunghwa),张裕(Changyu)等。另外英语中作为外来词的:功夫(Kungfu)、太极(Taichi)、易经(I Ching)、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也都是威妥玛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
我们常见的青岛啤酒(Tsingtao)、北京(Peking)、清华(Tsinghua)、苏州(Soochow )严格来说使用的是邮政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1906年春季于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其使用。此系统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决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为依据。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因此有一些地名是按照当地方言来拼写的。邮政式拼音是以威妥玛式拼音为根据,但并不等同威妥玛式拼音。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通过之后,邮政式拼音作为中国大陆地名的音译标准依旧在国际上一直通行至1977年,联合国于1977年起正式改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大陆地名。
邮政式拼音与威妥玛拼音的主要差别有:
1、不使用附加符号与音调号
2、将威妥玛拼音中Chi、ch'i、hsi(汉语拼音中作ji、qi、xi)以tsi、tsi、si 或 ki、ki、hi表示,视其尖团音差别而定。例如:Peking(北京;威妥玛拼音:Pei-ching)Tientsin(天津;威妥玛拼音:T'ien-chin)
3、威妥玛拼音的u在邮政式拼音是w,除非u在该音节里系唯一元音:Soochow(苏州;威妥玛拼音:Suchou)
4、广东、广西及福建的地名拼法以当地方言如客家话、粤语、闽语等为准:Swatow(汕头;威妥玛拼音:Shan-t'ou)Quemoy(金门;威妥玛拼音:Chin-mên)
5、保留以前已经有了拉丁字母的习惯拼法:
Canton(广州;威妥玛拼音:Kuang-chou)
周有光先生
现代汉语拼音
1955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提出了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作汉语拼音。
此外还有马礼逊拼音方案、萨姆斯拼音方案、耶鲁拼音方案、法式远东方案、德式欧烈方案,以及现在台湾使用的注音符号和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即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让我们先来看看拼音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文属于表意文字,也就是根据象形、象征意义的符号而演变形成的文字体系,这个完全和西方的通过字母发音的拼写形成的体现完全不同,也就造成了老外学中文根本无从下手。
大概在明朝末期,很多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的版图,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拉丁文对中文进行标注,以方便学习汉语。
- 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在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在1605年给汉字注音后进行文字的出版《西字奇迹》
- 之后就是1902年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使用使用罗马字母为拼音标注,虽然这个并不是官方承认的方式,但是在1958年之前基本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就是此标注,并且很多词语沿用至今,比如I-ching(易经)、Tai-chi(太极)等等
- 1906年的清政府为了方便和国外通邮,准确的说是欧洲列强希望更方便的加强联系,就在威妥玛拼音的基础上,依据方言和古语的发言,搞出一套邮政拼音标注区域和城市,很多城市的拼音一直延续至今,比如说Peking(北京)
- 在1928年前后,国民政府搞了一套国语罗马字,其文字的严谨程度堪称法语级别,几乎没有多音的情况,据说当时差一点点就像越南语一样,把中国文字全面字母化的使用,幸好由于该系统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同时国民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否则伟大的汉语就此可能终止了。
- 在1951年,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官方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后通过反复优化修正,就是目前咱们所通用的汉语拼音了。
1978年所颁布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中有明确指出:1、外语中的地名原则上音译;2、惯用拼发可以不修改;3、已经使用的商标可以不修改;因此介于规范一青岛的地名为qingdao,同时介于规范三指出的商标TSINGTAO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注册。另外老外对于J、Q和X的基本上根本发不出来,而威妥玛拼音很完美的将这些避开,并成为英语中广泛使用的外来词,因此像TSINGTAO(青岛啤酒)、CHUNGHWA(中华香烟)、MOUTAI(茅台酒)等沿用至今。
中国最先向西方开放的城市是广州,时间是清朝。有了开放就有了进出口外贸,中国的人名、地名就得翻译成西洋文字(如英语),具体翻译肯定是“音译”啦,不过被翻译的母语不是普通话汉语,而是(广东话)粤语……毕竟广州最早向外开放,也就率先有了这种需求。最早做这项翻译工作的是威妥玛,英国的外交家、汉学家。所以,这种汉译英又称为威(妥玛)式拼音。按照威式拼音,也就有了题述青岛的译法。常见的还有香港(音:航亢)和澳门(音:猫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tsingtao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tsingtao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